33未來的新學校就在臺北車站附近,為了帶很少到北車的33熟悉環境,暑假期間,66補習時,一有機會我們就跟著往北車跑。
午後兩點,我們來到館前路底的臺灣博物館。
日治時期,1908年,為慶祝南北縱貫鐵路通車,臺灣總督府成立「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存放調查臺灣動植物、礦產與歷史人文資料的研究成果。
當時館址在現今寶慶路與博愛路之間的國防部博愛大樓,為臺灣第一個成立的博物館。
約在此同時,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約二十七萬日圓籌建「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
此建築委由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兩位建築師設計,正面外觀採古希臘神廟樣式興建,搭配羅馬式圓頂與六根巨大的多立克柱式圓柱。於1913年動工,1915年完工。
完工後,紀念營造物委員會會長將紀念館移交給總督府,總督府遂將博物館遷入,合併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光復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再於1999年精省後改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三十七、八度的高溫,也只有安放於大門口兩頭早就已經熟了的銅牛能待得住。
從後面看,青銅牛狀似無聊地瞪著紅銅牛興嘆,我覺得牠看起來一副很想去逛逛新光大樓的樣子,畢竟已經坐在這裡與紅銅牛對看77年了。
想知道臺博館前這兩頭青、紅銅牛的歷史嗎?
請看:
【臺博記憶角落】--你所不知道的臺博館銅牛 (另開視窗)
進門後,第一個吸引我注意的是大門上的銅雕,好像一隻被石化的真老虎在盯著人看,那表情,宣示意味濃厚,好不威風。
大門後突見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這面旗子破爛不堪,乍看以為是真品,看了資料後才發現不是。
資料上寫,藍地黃虎旗於1895年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之初至少有三幅:一幅懸掛在台北城內的巡撫衙門;一幅在基隆炮臺;一幅在淡水海關。
1895年10月全臺淪陷,基隆炮臺那幅藍地黃虎旗被當成戰利品送往日本,現仍收藏在日本皇宮中。
1908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獲得日本宮內廳同意,委託畫家高橋雲亭到皇宮中臨摹一幅交由博物館收藏,成為臺博館最早的館藏之一。
資料說,這幅臨摹作品不論是原料、材質、顏料、筆觸與破損之處,都仿得一模一樣。算算從1908年送回臺博館收藏至今也已經104年了,現為臺博館三大館藏之一。
若您有興趣的話,
臺博館線上展覽:黃虎旗的故事(另開視窗)影片,做得很棒,推薦您點入觀賞。
這才到玄關而已,隨意往門框上看,四面牆上都充滿了繁複華麗的線板與飾板。
站在大廳裡,會發現很多人抬頭往上看。
臺博館的穹頂宛如天使的瞳孔,非常華麗,非常美麗。
有一位年紀有點大,有著特殊姓氏,看起來很有氣質的志工老先生跟我說,午後兩點多,並不是穹頂最美的時間。
啥,穹頂的美還有分時段的嗎?
志工先生還說,這時期的日本,其實還很保守,遵循著嚴格的傳統與階級概念,所以,在日本本土反而沒有這麼大膽開放的洋式建築。
整個大廳看起來真是富麗堂皇,環繞大廳的32根科林斯式大柱,尤其壯觀。
列柱分為二層,內環為圓柱,外環為方柱。
想知道什麼叫多立克柱式與科林斯柱式嗎?
請點入:
西方建築風格--古希臘建築 (另開視窗)有很清楚的圖解說明。
但是我看了老半天,怎麼看怎麼覺得比較像羅馬複合式柱式,不知道為什麼會是科林斯柱式。
不過,臺博館的柱式別具創意,除了柱頭的卷渦向上而非向下之外,柱身上還有特有的日式垂穗,可說是「日西合併」,獨樹一格。
由二樓看這列柱,更有古希臘神廟的感覺。
柱上的巴洛克式單燈。
巴洛克式雙燈。
既是兒玉與後藤紀念館,大廳裡設計了兩個壁龕,壁龕裡原有二人的雕像。光復後,基於政治因素,雕像不適合再放在這裡,在某倉庫神隱一陣子後,館方又將它們請出來,設紀念區安置,原處改放兩個與壁龕極不相襯也猜不出是什麼原由的的花瓶。
原有的地板已損毁,現在大廳的大理石地板是改建後的樣子。
資料上說,這組拼花地板圖案各有其特殊喻意。至於是什麼?現場正好沒有導覽志工可以問,所以我也不知道。
我很喜歡這種樓梯,並不是因為它豪華氣派,而是因為它看起來就是一副可以拿來玩猜拳的樣子。
還有在迪士尼動畫「美女與野獸」裡,野獸家也有一座這樣的樓梯,看起來一整個親切。
資料上說,這個來自日本赤阪大理石做成的主梯基座上的紋飾,雕有兒玉與後藤家的家徽。沒人解釋,還真是看不出來這裡的紋飾、泥塑,處處有意涵。
志工先生說,工期後段,由於經費與材料短缺,大理石不夠用,因此有一部份是假的,要我去找。
現在的導覽志工都很幽默,很喜歡給遊客出功課。
其實,在我第一次進臺博館的時候就發現了,那時只是很疑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沒去問人。
這次,志工先生說明後才知道原由,馬上就聯想到了,就是上二樓左右兩側樓梯旁與二樓迴廊的牆壁。
蓋耀武揚威的紀念館蓋到捉襟現肘,難怪志工先生的眼角眉梢似乎掛著一點揶揄。
不過,若以現代欣賞觀築之美的觀點來看,我倒寧願當時是完美的。
樓梯上方透光的眼窗,據說是導覽的重點之一。它四周的泥塑紋飾不是一般常見的花草或是幾何,而是當時臺灣盛產的水果。
隱約認得出來的有:鳳梨、香蕉、蓮霧、葡萄。
志工先生說,如果我想看臺博館原汁原味的地板,就到二樓去吧,二樓迴廊的地板是未曾改建過的,100年前就是那個樣子。
臺博館整體採一宇型設計,迎賓大廳位於正中央,對稱伸展出左右兩翼。
展廳屋頂上的老燈,雖然好像已經不能運作了,但還好,沒被拆掉。
現在再看這走廊旁的高窗,覺得滿樸實穩重,但小時候我很怕這種窗戶,不是卡住推不上去,就是推不下來;固定窗戶的銅卡榫老是卡不住窗戶反而卡住我的手指頭;老師整天威脅我們不要把頭伸到窗戶下,以免窗戶老舊出狀況變成斷頭台。
那時就不懂,這麼麻煩的窗戶,到底是哪個天才設計的。
好久沒看過這種鎖頭了。
這隻木雕鹿完成於1964年,當時是因應政府辦理的「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所做,由林業館負責製作和展示,作品名稱為「鐵杉木彫鹿」。
臺博館原本只有兩層樓,館方為了擴大展覽空間,將頂樓加蓋為三樓,加上地下室,一共四層。
臺博館除二樓左右翼為常設展外,其餘展場均為特展,只需20元門票,一個不算大的臺博館可以逛上一整天,真是無敵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