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5

原鄉觀光客





秋節返鄉,3366很期待要回去吃她們想念的小吃,還開了一張夢幻名單。

但她們沒想到,台南的名店都很有個性,老闆日日辛苦,好不容易到了大節日,當然要關店休息去,沒人要營業。

回到台南已經下午一點多,名單上的店家都撲空後,餓得飢腸轆轆的我們開始大街小巷找東西吃。


途經台南很有名的民生綠園,據說是很多外地人的惡夢。

我看過一篇部落格,格主是位小姐,她說這根本就是霍格華茲的圓環,因為她開進去後就迷了方向,每次轉出來的路都不一樣。

圓環轉向七個不同的方向,圖上沒標示出來的是目前所在的公園路,我們要往南門路去。


南門路上孔廟園區旁的大綠地。

這裡的榕樹超漂亮,多是百年老樹,在南台灣炙熱的陽光下,榕樹下便是清涼地,吸引乘涼的、聊天的、嬉戲的人聚集。

榕樹下的風景極美,像是無數的極短篇,篇篇動人。


南門路繞了一圈還是找不到東西吃,心想市場邊比較能找到物美價廉的道地小吃,老闆也比較勤勞,於是來到了民族路上的永樂市場。

果然,富盛號碗粿開著呢。



轉進國華街,找到富盛號碗粿的正門,吃不到鍋燒意麵心情不好又餓得快昏的66一看到這些招牌眼睛都亮了,興奮地說我們就沿著國華街一路挨家吃過去。


就從富盛號碗粿開始。

富盛號碗粿很可愛,夏季時店裡就只有一種產品--碗粿,其餘什麼都沒有。

跟北部白白的,裡面放菜餔的碗粿不一樣,經典的台南碗粿裡要放進一顆鴨蛋黃、數塊滷肉、數隻火燒蝦,再淋上香噴噴的滷汁與米漿拌勻蒸熟而成,所以看起來很有醬色。

吃的時候要加上台南特有的醬油膏、一小匙新鮮蒜泥與甜甜微辣的辣椒膏。

這辣椒膏,也是台南特有,別的地方買不到。

成功醬園:滋味膏、調味辣椒膏、野生辣椒膏



第二家,隔壁的好味「魚土」魠魚焿。

「魚土」這個字應該是鄉親們自己發明出來的,正確的寫法是土魠魚。



新鮮的土魠魚略醃,裹上番薯粉炸熟,加入以高湯、醬油與蔬菜熬煮的焿湯裡,再灑上香菜與胡椒粉就好了。

要吃的時候淋上點黑醋,這種鹹鹹、甜甜、酸酸、辣辣的味道融合土魠魚的鮮味,超好吃。



還不到下午兩點, 再過去的蚵仔煎、米糕、菜粽都賣完了,殘念……

還好,還有永樂蝦仁肉圓與蚵嗲。



清蒸蝦仁肉圓通常是三個一盤。

有沒有發現一樣是醬油膏,蝦仁肉圓的就比碗粿的來得清淡。

那是因為蝦仁肉圓口感較清爽,太厚重的醬油膏會搶了它的鮮香味,這種醬油膏往往是店家特調,市面上買不到。


薄薄的米磨粉漿裡包了炒得香香的肉燥與火燒蝦,一口咬下去,香味與鮮味皆具, 超好吃。


我不是很喜歡吃蚵嗲,原因很簡單,因為裡面有蚵仔。

蚵嗲是南部海邊的名產,以往只有安平或漁港旁才看得到。

這家蚵嗲的口感還好,炸得有點太乾了,高麗菜餡也不夠鮮香,還是安平老街上的好吃。



老闆娘的炸鍋就擺在路邊,當初不知道是誰發明蚵嗲的,好厲害。

一鍋炸油、一桶粉漿、一籃高麗菜、幾隻蚵仔與一隻長長的扁湯匙,就能做出香噴噴的下午點心。



以上的小吃,兩人分食一份,這時已撐到再也吃不下任何東西了。

正覺得口渴呢,再往前走看到路旁擺放著一個很熟悉的扁擔豆花,我小時候在阿嬤家門口吃的豆花,就是由一位阿伯這樣挑來的。

甜點與冰點是裝在另一個胃裡,這個胃還沒滿,吃豆花去。



雖說修安是豆花攤,但我們點的還是挫冰。



一碗冰裡有五份料,來台南吃冰,一定要點北部很少見的粉角與粉條。

這家的粉角,粉的比例有點不太對,太軟太糊又不Q,但整體味道還不錯,紅豆、綠豆熬得軟爛卻又粒粒分明,黑糖汁很香。

其實,在台南傳統市場旁吃小吃不太會踩到雷,因為俗稱「台南嘴」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太挑,味道太差的店他們是不賞光的。

所以,只要店裡坐滿看起來不像觀光客的在地人,放心走進去多半沒問題,即使不是最好吃的那一家名店,味道也差不到哪裡去。



吃飽喝足準備回家,在路口看到在永樂市場已經開了很久的青草店。

66在門口探望了一陣子,直說好想進去請教老闆娘門口這一大堆植物的效用。

那可是人家營生的工具呢,最好是有空跟妳這個看起來像是外地觀光客的高中生慢慢說啦。

話說回來,我們一家人跑來跑去吃小吃的樣子好像真的很像觀光客,蝦仁肉圓的老闆還很認真跟我們解釋要怎麼吃蝦仁肉圓跟蚵嗲,哈哈~~


 
回程到俗稱天公廟的臺灣首廟天壇祭拜,祈求諸佛保佑66學測一切順利。

天壇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661年,建立於1855年,就廟體而言,並不是台南最老的廟宇,但依然是市區傳統信仰中心之一。

除夕夜,吃完圍爐宴後,家家戶戶便準備供品攜老扶幼於子夜時前往天公廟祭天。

大半夜的,前往天壇的諸多道路上滿滿的人潮,廟裡則是擠到寸步難行,熱鬧非凡超好玩。

天壇老街是個很有味道的老街區,很小很小的巷弄中,近百年的老房子很多,

只可惜沒有時間慢慢逛。


老街有兩個出口,一端是忠義路,另一端出口旁是公園路上的南區氣象中心。

氣象中心裡有棟造型很古典的建築,在日據時代是台南測候所。



1895日本佔領臺灣後,鑒於當時基礎建設落後,每每風災一來就造成重大損失,於是隔年在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興建了五座測候所,

臺南測候所於1898年落成。



很難想像現在看起來像是位於平坦市中心的測候所當年是蓋在一個稱為鷲嶺的高地之巔。

整體建築呈十八邊形,中間有一座很像燈塔的圓形風力塔,塔頂高12公尺。

那時站在塔頂,往右看是宏偉的孔廟,其餘就是一望無際的台南平原。



測候所前照例圍繞著數棵姿態優美的老榕樹,

老榕樹、老建築、老味道, 很高興這屬於台南的風華,始終不曾凋零。



富盛號碗粿

台南市西門路二段333巷8號
06-227 4101



台南首廟天壇

台南市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
06-222 7983







2 則留言:

  1. 午安~來看看shin-huei 你的新家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八成有偏執狂--新家跟舊家幾乎一樣........

      刪除

謝謝您的留言! 若想收到回覆通知,請點擊此欄下方的「通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