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你,在這個早晨醒來,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勇敢的事。”
作者:Cormac McCarthy
譯者:馬雅芬
譯者:馬雅芬
“故事的開場,設定在大災難發生的數年後。
孩子出生的前幾夜,不知名的災難改變了世界的樣貌。雨雪黑夜成了減損生命的敵人,再不見清朗日光或蔚藍天色。荒蕪嚴寒的末日,道德淪喪,善惡無分,吞噬弱者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人性與尊嚴在此灰色煉獄裡蕩然無存。
父與子在文明的廢墟間踽踽獨行,往南方海岸去尋找一線生機。孤獨的漫漫長路上,空氣是灰濛的,地面成灰,滿目瘡痍,眼前不見任何生物的蹤跡,唯有困頓凋零、無數死亡,然而父親仍教導孩子,要記得那個曾經有夢、有故事、有海洋綠樹的世界,要留守心中對於美與善的顧念與堅持。”
--引用自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08/11/road/
我覺得,書跟人一樣,在浩瀚的書海與人海中,要找到與自己心靈契合的書與人,都相當地不容易。
大部份我們稱之為喜愛的書,都是能與自己產生共嗚、引起情感激盪或知識缺口獲得補充的書。
在我們邊看邊笑或邊拭淚的同時,我們以為這些書已觸及我們心靈深處,但看了《長路》之後,才發現「深處」並不是一個我們意念可以到達的地方。
《長路》一書的場景很單純,人物很單純,劇情很單純,情緒很單純,節奏平穩緩慢,完全不用害怕突然出現的大怪物或大災難來驚嚇你。
但也是這種單純,緊緊抓住了閱讀者的心,邊看,書中的情景就邊植入心底最深沉的角落,時機一到,那對話,那景象,就無聲無息地浮現在腦海中,盤桓不去。
之後,我開始害怕世界末日,但不是你想的《2012》那種,地震、海嘯、火山爆發、彗星撞擊等這種一瞬間死亡的災難末日,與《長路》比起來,算是一種痛快。
《長路》裡的末日場景,是靜止的世界中潛藏著未知與恐懼,日復一日無盡的蒼茫、絕望與痛苦,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掏空人類的心靈,超越了感官,奪走人類的感覺與希望。
活著需要無比的勇氣,死亡反而像是一種幸福的召喚。
但在書中父親手中緊握住的小手,是深藏在絕望後那一點幾不可見、脆弱的希望,即使身體已被灰色污塵攻佔,拖著危弱的軀體,那無止盡的長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只為了將孩子送到可能存有一線生機的南方海岸。
更珍貴的是,在艱難的路程中,父親透過對話,持續告訴孩子那曾經有過的美好世界,在險惡環境中,父親與孩子保有善的行為,彷彿在這個絕望的故事裡留下希望的種籽。
我一向哭點很高,但隨著年齡增長與為人母親,這一點已緩緩地在改變,今年《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小屋》甚至是史蒂芬妮.梅爾的《宿主》,都可以讓我邊看邊掉淚。
但 McCarthy《長路》想要激盪出來的,不是讀者的眼淚,而是最深層的,連自己都碰觸不到的情感,那種緊緊揪住胸口的哀傷,沉悶到連眼淚都流不出來。
直到那天,我帶著孩子在大賣場,置身在滿山滿谷看似取用不盡的食品區中間,心裡突然出現這樣的文字:
你再跟我說說超市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種地方叫超市,很大的空間裡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食物。
有可樂嗎?
有。
很多嗎?
眼眶突然泛紅,心裡好痛,我所能做的,只有自私地、誠心地祈禱我眼前看到的這一切都不會消失,這樣的對話永遠不會出現在我與我的孩子之間。
《長路》在博客來宣傳網頁中有一段文字說--
愛,使一個人勇敢,也使一個人脆弱,我們可以為了愛,即使在灰茫的絕望長路中,也會勇敢的走下去。
我們都脆弱地害怕,終有一天要抛下所愛,任其孤單面對,我們不再知曉的未來,我們也希望,能為所愛,尋得一個美好世界,令其不受傷害。
珍愛地球,珍愛我們生存的環境,為我們的所愛,留下一個安全美好的世界。
我也覺得 "末日" 所指並非地球瞬間的毀滅 而是起因於人類心靈的污染
回覆刪除越來越貪婪 越來越強行 人於是自己毀滅了一切 漸漸地 慢慢地 .....
[版主回覆11/20/2010 00:54:22]
以前的我一向不怕世界末日,直到看了長路。
看了長路之後,發現原來那段路上,受苦的不會只有自己,
就覺得好怕,受不了的怕。
晚安 娥媽來賞文囉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11/20/2010 00:55:10]
謝謝娥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