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3

沒有資優班 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其實,不是很喜歡看這類型的親子教育叢書。

只因為不喜歡每次看完書後心裡老是會出現的嚮往、羨慕、無奈、無力、難過、生氣、捨不得與不忍心,那種糾著心的感受,往往久久不能平復。

所以,明明早就知道這本書,看過評論與報導,聽過陳之華上節目談論自己的芬蘭經驗,我還是死拖活賴地直到今年寒假才一口氣上北市圖把三本書都借回來。

果然,上述的感受又一樣不差地跑回來在我眼前晃蕩。

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國民素養不同,一樣的制度實行起來,有不同的結果是必然的,所以,我也完全不期望台灣的教改能改到如同我們稱羨的芬蘭一般。

我所有複雜的情緒,完全只來自於書中一直傳達出來的尊重二字。

陳之華在此書中一再提到,芬蘭的教育始於全民平等的觀念,不論身家背景,不論國籍,不論財富,只要是芬蘭的孩子,一律享有平等的受教權。

我認為,還不止於此,縱觀全書,隱藏在字裡行間沒有被明確寫出來的,其實還有芬蘭人連講都不用講,它就如空氣般自然存在於每個芬蘭人心裡「尊重」的觀念。

國家尊重人民,政策以人民權益為出發點;

人民尊重國家,集眾人之力勉力捍衛國家;

政府尊重教師,提供教師完整的訓練養成,訂定核心綱要,然後賦予地方與教師完全的教育權;

教師尊重政府,尊重自己,努力發揮所學,為國家培養未來的棟樑;

教師尊重學生,無論課程、教學,辦學唯一設想,就只是為了學生.......

諸如此類例子在書中不勝枚舉,整個國家在互相尊重的氛圍下,形成一種善的循環,這在芬蘭人的心目中似乎是很普遍,大家都理解的觀念。

所以他們願意花費鉅額的教育預算,投入心力辦好教育,因為只有從基礎教育做好,教育出明理、高素養的國民,才有機會避免掉日後可能出現的國民素質缺口與矯正社會的成本。


至於我們國家社會的基本觀念,陳之華書中沒有明說,但在《成就每一個孩子裡》,她舉出一段出書後的小經歷看來很有趣。

她說,出書後,各地演講邀約不斷,演講完後的討論往往也很熱鬧,但卻意外地出現了她不知如何回應卻又感到無奈與遺憾的狀況。

她發現無論是教育當局、教師、行政、家長、學生彼此對其他方都普遍不滿,每方都一致地認為教育會走到這般地步,都是其他方的錯,而且很吊詭的,每方都語重心長地希望陳之華有機會接觸到其他方的人士時,代為更正其錯誤的觀念。

偶然,看到證嚴上人在大愛台的一段談話:

先想到的人,就是最有福氣的人。

不要計較誰對誰錯,不要計較誰該先改,有福氣的人想到就先改先做,做了,就有福氣了。

說得真好,不是嗎?

務實的教育真的很重要,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環境、政策與價值觀還無法輕易被改變的情況下,或許我們可以先由自身做起,每個人把自己本份內該做的事情做好,說來好像很老套,但真的是好方法。

書中寫了一些跟我們認知中很不一樣的部份,有些看了很感動。

如果說《沒有資優班》這本書,讓我理解在這世界上還有另一種學習方法真的存在,而且很成功,《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或許能讓我們把心放寬,瞭解學習是為了自己,學習不光指讀書不單指升學,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會一種知識、常識、技能,該是一種喜悅的感覺。

真心推薦您也看看,以下引用《沒有資優班》部份出來與您分享。




自序

芬蘭的教育體制真心把每個別人家的孩子,都珍視為自己的寶貝,去拉拔撫育、用心灌溉,給予時間、空間,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協助鼓勵養成學習動力,從不刻意強調菁英、資優、競爭、比較,從不要求學生和老師具備超人能耐,從不獎勵全勤與整齊劃一,而將人人視為有著喜怒哀樂的平凡人性,然後從人性的根本上,去尋思如何陪著他們健康、正常的走完成長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芬蘭學校沒有制服

教育的根本是什麼?是制服?還是學習?
芬蘭老師說: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制服這個問題,孩子平常有什麼衣服,穿什麼來上學,就可以了。
制服是某種集體管制的像徵,穿制服會喪失個人主體性。
如果穿制服只是為了好管理,那教育的目的,不就變成先求管理,第二順位才是關注學生的學習嗎?
在芬蘭,憲法規定由國家提供基礎教育,不僅學費全免,連營養午餐、教科書、偏遠孩的交通費也全免。政府的預算是要用在對教育真正有意義之處,制服與學習成果無關,政府不可能做此無謂的支出。


先見林,再見樹

先讓孩子在漸進多元的教學中領略學問森林之美,啟動學習上的興趣,再深入專研基礎知識。
沒有一種教學方式是最完美與絕對的,但是不同模式所帶來的學習苦樂程度以及教育資源有無發揮最大效果、學習的樂趣是否真正札根,卻也只有實際經歷過的學習者才能體會。


取消能力分班,不做不公平的較勁

1985年取消能力分班,讓所有學生都接受相等的教育內容,同時,維持小班制,增加各地學校的自主權,讓校方和老師自主決定教學內容,並視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與進度採取彈性的學生分組,學生可以在比較適合自己的組別中,讓老師給予不同的關注,在學期中視學習程度可隨時轉組。
到學期終了,依據學生所參加的組別來評比,而不是全體以同一方式和標準來衡量,
所有的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瞭解自己對於這門科目的理解程度,知道從哪裡去改進學習。
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場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
一段一段的機械式操練,固然會讓孩子們一時之間在分數上比個高下,但反而讓大家籠罩在輸在起跑點的強大壓力下,看不到學習過程中美麗的學問森林。


賦予信任,就是責任的開始。

信任,是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
政府與家長信任教師,教師信任自己,教師信任學生。
當學校教師覺得自己擁有改變社會的能力與參與感,整個教育體系就會有向上提升的能力。
信任起於自我管理。
教師信任孩子,讓孩子主動來動手,他們就會不自覺的養成自我學習的意願和動力。
芬蘭教師擁有自主權,沒有督察,沒有績效考評,沒有排名,教師評比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扭曲與競爭,每個班級與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相同,付出的心力與成果又該如何具體的被評估?評比的意義又何在?與其做表面功夫,不如給參與教育的校長老師學生同等的學習成長機會與動力養成,一起依照全國教育核心課程綱要自行訂立教學目標,反而對整體教育進展更有幫助。
如果一個社會體制對自己教師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的話,那還談什麼教育呢?


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教師心裡想的,都是如何善待學生,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找到最好的未來生活,以孩子為中心,才不會迷失教育的方向,從來不是為了讓學生或自己的教學成果爭得第一。
不過是盡其所能的,去教導我們所知的,單純把事情做好,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如此而已。
教育不是大量製造的工廠,孩子不該被當成大量製造出來規格統一的產品。


沒有後段班,只有引導班,不讓一人落後

芬蘭國民只有530萬人,國土有台灣的十倍大,小國承擔不起學習落差與失衡的人力損耗,如果制度放棄了學習緩慢的孩子,最後又期待他們長大後要自謀生路,豈不是將教育的義務跟日後社會矯正成本讓全民共同承擔?
芬蘭人坦承,芬蘭教育無法為資優學生提供量身製作的特別課程,是國家競爭力的損失,但資質好的學生自然會瞭解人與人間的差異,有自動學習與自我提升的能力,唯有關注並提升弱勢,縮小差距,降低未來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與成本,追求群體社會的平衡發展,才是社會安定的力量。


工藝與家庭經濟課

學習縫紉編織,木工,電工,認識食物與營養,烘焙,煮食,洗衣,垃圾與回收物處理,家庭理財等,教育安排學生學會生活裡最需要的技能及自我照料的本事,充份表現國家照顧人民生活的務實面。


城鄉無落差

無論是在大城赫爾辛基或北極圈內人數只有15人的偏遠小學,學校教學設施、師資、課程、工具、體育館、淋浴間、工藝教室、圖書館、營養午餐等樣樣不缺,甚至在偏遠地區,為了讓孩童平等接受國家義務教育,全以中小型計程車接送,費用全由郡市府負擔。只要學校存在的一天,不論大小學校,所有義務教育中該有的福利與資源,均一毫不差地施行。


學校與圖書館

芬蘭全國的公立市鎮圖書館就有近千座,包括室內設施,大部份由名建築師設計興建,
藏書豐實,報紙,網路,音樂專書,CD,DVD,樂器練習室,錄音室,期刊等俱全。
另有大型巴士改裝而成的流動圖書館,不論嚴酷寒冬與永夜,每週定時定點奔行於偏遠地區,照顧憲法規定每位國民都該擁有平等的知的權利。

延伸閱讀:下課花路米-最好的圖書館員


平等是社會與教育的基態度,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每一個社會需要每一種不同的人才,需要互相平等看待,互相尊重職業出身,互相認同,彼此扶助,大家才能生存,國家才會進步,才能在世界上得到良好發展。
即使是在義務教育年程中移民入芬蘭就讀的孩子,或是海外國人、國際學人、旅人、商人的孩子,仍是由芬蘭政府提供一套規劃,輔導所有外來孩子學習芬蘭語言,融入學生與社會社群,這是一筆昂貴的花費,但芬蘭不希望那些在海外多年的青少年,一回國就必須面對純芬蘭語的教學環境被迫在語言環境裡受煎熬,阻礙他們發揮原先所學。
青少年是成長過程中最苦澀的年齡,實在沒必要再加添他們環境壓力,這樣不符合教育宗旨與人性。
而且他們注重讓外來孩子保有自身的文化根源與語言,唯有對自己的民族有自信,接受融入芬蘭文化與社會的能力才會更大。


學校,就只是學習的地方

尊重每個孩子,尊重每個個體,來學校純粹只為了學習,不需要配合學校的體面,不需要配合政府的政策,沒有多餘的集合訓話,無意義的活動與典禮。
沒有顏色,沒有扭曲的立場,沒有權勢,沒有差別,還給學生一個乾淨的學習空間。




少子化,招生不足,是目前教育當局與學校面臨的問題之一,但或許也是一種轉機,能為教育帶來更符合人性化的改變。

我們希望我們未來的社會中有什麼樣的人民?倒算回來,我們現在就怎麼做吧!

臺灣,加油!





2011-02-17

台南 孔廟文化園區







自從北遷後,每次回南部大部份時間都在陪伴家人,很少有機會出門逛,最多就是抓緊一點零碎的小時間帶3366到家附近去吃點小吃。至於需要花時間漫步瞭解的名勝景點古蹟,號稱台南人的3366大多都沒去過。

台南習俗中,大年初一是全家人到天公廟上香祈福求平安的好日子,趁著晚餐前的小小空檔,我們把祈福路線再拉長,帶3366到不遠處的孔廟文化園區參觀。

呃......晚餐前的小小空檔真的很短,只能大略走走,沒辦法停下來讓我好好拍照,我又忘了帶相機。只好委屈您看我走到哪拍到哪不清不楚迷迷糊糊東一張西一張的手機照了。


【實用小資訊】

台南市中西區,是這古老城鎮的中心點,三步一廟五步一古蹟處處有小吃,從永福路頭民族路頭開始:

石精臼小吃區、蓬壺書院、赤崁樓、義豐冬瓜茶、開基武廟、大天后宮、全美戯院、舊永瑞珍餅舖、陳德聚堂、天公廟、福樂大福、鄭氏家廟、土地銀行、下大道楊桃湯、天主堂、舊台南市政府、孔廟文化園區、府中街假日市集、永華宮、二元黑輪、克林台包、莉莉冰果店、福記肉圓、台南地方法院、大南門城、碑林、小豆豆冰果店、五妃廟......

幾乎都在一直線上,帶好導覽手冊,沿著永福路走,就可以把它們逛了個遍,但若真的要瞭解每個古蹟的歷史與建築之美,光是這條路,可能得待上三天三夜才看得完。


【推薦遊府城必備好書】

王浩一 黑瓦與老樹:台南日治建築與綠色古蹟的對話 心靈工坊 

王浩一 在廟口說書 心靈工坊 

王浩一 慢食府城:台南小吃的古早味全記錄 心靈工坊 


在台南,明清時期的建築,常可見朱砂灰壁外牆或山牆,一大面牆,往往不開窗,僅留有小小的窗孔或嵌入單行碧綠色的花格窗,一眼望去真的好美。

最著名的,除了孔廟外圍牆,還有赤崁樓前祀典武廟長達六十公尺的大朱壁,每每從朱壁旁走過,便能強烈感受到一股建築物散發出來的莊嚴與沉靜。


孔廟圍牆外,長年來不變的景色就是隨興坐在路邊椅上不分年齡的下棋人潮,這麼多年沒到過孔廟,很高興地發現他們還在,即使在熙來攘往的觀光客與車潮噪音中。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孔廟入口這兩座好像是康熙年間的皇碑,內容是營造碑或記事碑我沒時間仔細看,但我覺得這兩座碑好漂亮,立碑為記,慎重其事。




孔廟大成殿裡掛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到6位歷任總統的鑲金龍贈匾,見證著全台首學三百多年來的崇高地位。



古建築的一顰一笑,一磚一瓦,怎麼看都好美。


孔廟外的半月泮池(讀音為盼)。

語出詩經:思樂泮水,薄采其芹。


孔廟外的朱砂灰璧,在夕陽映照下,真的很宏偉。

想像在三百年前的台灣台南,一片平坦,有間竹編泥屋可遮風避雨,已屬生活安定的小康人家,這麼一座朱色龐然大廟堂在鷲嶺上拔地而地,無不叫人敬畏。


孔廟後,有座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武德殿,現為忠義國小的禮堂,看來威嚴,如果它不是日本人為宣揚武士道精神而蓋的道館,我會更喜歡它。


在孔廟大門斜前方,建於日治時期 1931年的台南市警察局,很漂亮,二樓內縮的小陽台組合山牆部份看起來好像警帽。


這座位於友愛街上,有著中國式屋簷與紅色大柱天主堂的故事,我就不太知道了。


孔廟文化園區,忠義國小部份的外圍牆上,鑲嵌著厚厚的雷射玻璃,每一塊浮現的建築物都不一樣。


孔廟對面有座泮宮石坊,命運有點坎坷,資料上說,此坊立於1749年。

古代生員要入孔廟前,需先走入泮宮坊,過大成坊,才會到孔廟建築外圍。取欲瞭解孔子之道,必先入學校讀書,方能瞭解孔子所崇尚提倡之道。

但在日治時期,無奈被日本人移做防空洞之用,直到54年才重見光明。

後被某位規劃道路的先生用南門路硬生生地將它東移出孔廟範圍外,成了「劃外人士」,但或許因此造就了今日石坊後的府中街假日市集,因緣轉變,真的很難說。

還好,經過解說,大家又重新重視這造型優美的石坊。正中有壺蘆兩邊以鴟吻收頭,中央橫楣有漂亮的雙龍與琴棋書畫石雕,上下還有8隻小石獅,很可愛。



沿著府中街走進去,第一眼就看到好復古好可愛,賣泡芙的小--呃......嗯......不知是車還是摩托車。

全家出動賣泡芙的老闆一家人說,他們找這種車找了好久好久,花了很大功夫才改造成泡芙車,而且,真的可以動,可以從他們家「開」到府中街來營業喔,好厲害。

忘了問這車掛什麼牌上路。


前一陣子看 安琪。與心有約部落格 在介紹空氣鳳梨,就對這從未聽過的植物很有興趣,還沒空去內湖花市找呢,沒想到就在這裡看到了,呵~ 買了二棵小精靈回家試試看。


在空氣鳳梨攤位後面,據說是位畫家老師的家,門口放了大小水缸養沉水植物,在嘈雜的市集中,帶來了些許清涼感受。



二元黑輪真的有這麼好吃嗎? 整個府中街的後半段都被吃黑輪的人潮擠翻了,我照相時還聽到老闆戴著麥克風大喊:「停!不要再拿了,還沒熟你們一直拿,都不問我能吃了沒......」

好可愛,超爆笑。


聽說,現在在台南各文化園區都能發現這種煮椪膨糖的攤位,我們倒是第一次看到,好熱鬧。

記得我小時候煮膨糖的成功率,十次大約成功一次。但一旁的大人們怎麼可能讓我這麼浪費糖,所以只要我出現在膨糖爐子旁,總會在第一時間拿到一塊剛煮好的,叫我到一旁椅子上乖乖坐好吃。

其實不好吃。


府中街的中段,有一條小巷通往永華宮,永華宮內主祀軟身廣澤尊王,原名鳳山寺,後為紀念陳永華將軍迎尊王與建設台南之功,改名永華宮。

基於禮貌(真的不知道是誰告訴我的),我沒有照寺廟正像,不過,在永華宮旁發現這堵牆,為了讓人瞭解紅磚特殊排列方式,牆面特別挖洞展示,好想知道是什麼。


永華宮前二棵大樹之一,樹上掛滿了祈福卡。不過,我沒有這麼做,只是不忍心讓老樹辛苦地負擔我小小的心願。

但,我很喜歡這張照片,在耀眼的光芒中,感覺所有人的願望都實現了,整個充滿希望的感覺。

在閒適悠靜的孔廟文化園區小小地逛了一圈,快樂又滿足。

歡迎您有空來走走 ^^~~~







2011-02-15

夜半 台南 阿田水果店






今年回南部過年,我們選擇晚餐後才啟程,車行順暢,回到台南已經半夜。

每次從北部回來,看到台南熟悉的街道,聞到台南熟悉的味道,心裡就會有一點小小的慾望等著被滿足。

每個挑嘴的台南人腦海裡都有一張獨特的美食地圖,藏著自己想望的味道,如果說,非得要做點什麼才能讓我浮躁的心情安靜下來,那就給嗜冰如命的我一杯阿田的木瓜牛奶吧。


不知道是誰製造的謠言,說南部在過年的這幾天氣候溫和,不冷不熱。結果,讓放膽只帶薄外套回來的我們,一下車就冷得直發抖。

我問3366:這麼冷,還要吃阿田嗎?只見她們邊抖邊義無反顧,從容就桌地點頭。冬夜坐在路邊吹冷風,吃冰涼的水果,再喝冰果汁,完全就是被媽媽帶壞了。

這時的民生路上已經靜悄悄地少有人車,商店也大多休息,晚上的阿田看起來特別有氣氛。年輕老闆看見我們上門,很親切地跟我們打招呼,說:你們剛回來嗎?

哇~ 驚喜!

老闆認得我們,看來我們已入「老客人」之列囉!

老闆還向我們介紹左邊那位穿厨房圍裙的灰衣先生,原來是隔壁著名的六十年老店恭仔意麵的老闆。老闆說,恭仔老闆每天收攤後,就會過來聊聊天,吃水果喝果汁休息休息。


邊拍照邊等待木瓜牛奶的同時注意到指針指向00:01 ,除夕囉,半夜12點還有水果可以吃有果汁可以喝,這是只有在台南才有的享受。


冰櫃是老水果店的重要招牌,此時卻空空如也,我原以為是生意太好賣光光,後來才知道做完今天的生意,阿田要休年假去了。

水果店首重新鮮,台南嘴很挑的,店家得要小心仔細地顧好自己的招牌,所以沒有太多庫存。


如果您從未到過台南的老水果店,建議您可以由水果店第一名產--薑汁番茄切盤開始品嚐。

新鮮黑杮大番茄加上由醬油膏、一小匙薑泥泥、一小匙甘草粉、一大匙細白糖組成的沾醬,真是美味無法擋,怎麼都吃不膩。

薑汁番茄使用的醬油膏,一般來說大約是味高醬廠的好味膏或成功醬園的滋味膏二種。這種醬油膏比較像米醬,甜甜的,鹹度很低,只有在台南傳統雜貨店裡才買得到。

若是您真的買不到,不妨參考蔡季芳老師的配方,自己做一碗:

水2杯   醬油2大匙   糖3大匙   糯米粉3大匙   鹽1/4小匙   甘草粉(或梅粉)1/4小匙

全部放入鍋內調勻,邊煮邊攪,煮開放涼即可。

用來做為蚵仔煎、碗粿、蘿蔔糕、粽子、糯米腸、豬血糕......等的沾醬都很搭。


不要懷疑,黑杮番茄超級適合裹上厚厚一層不鹹略甜的醬汁入口,超級好吃。


水果人33最愛吃的草莓切盤,鮮嫰欲滴。


不同於一般家裡沾煉乳吃,嗜甜的台南人習慣沾糖粉或細白糖。


這杯是我的,完熟香甜的木瓜加上全脂牛奶與細白糖以完美比例組合成一杯充滿木瓜香、牛奶香與糖香,香濃軟滑的木瓜牛奶。

喝一口,從嘴裡一路清涼舒緩到肚子裡,好似全身緊繃的神經都放鬆了,超級無敵好喝。


看到我在拍照,老闆便知道我是部落客,趁沒有客人的空檔熱心地跟我介紹了一下。

阿田採用的是台農2號的土木瓜,必須放到熟度剛好時,才會削皮切來打汁,而且務必把木瓜皮與種籽囊膜去除乾淨,打汁後才不會有苦味。

這兩個籃子裡的木瓜還很青,老闆說這些木瓜是預備年後用的,放到初三開市時就會剛剛好熟。

看來,木瓜牛奶好喝的關鍵並不在木瓜、牛奶或糖,而是在數十年與水果相處的功力囉!


近年來,台南市政府推廣府城的老韻味真是不遺餘力,在老店裡常常可以看見介紹各種老文化的海報,這張「府城老水果店的絕代風華」海報大致上說--

水果店代表的是因應在炎熱的南部,府城人在午後口味稍重的小吃或夜生活之餘所發展出來的獨有風情,水果店的水果新鮮、品質高、種類多、顏色豐富,讓習慣一天吃五餐的台南人,只需花少許的代價,就能滿足挑剔的嘴、平復燥熱的腸胃。

從水果店發展出來的,還有果汁,果菜汁,水果冰,香蕉冰,刀削蜜豆冰.......等,都是其他地方較吃不到的特色甜品。

ps 台南人的五餐:早餐、午餐、下午點心、晚餐、宵夜,如日月星辰般規律上場,各有著名小吃。


從小喝阿田的木瓜牛奶到大,很少跟三位老闆們說過「木瓜牛奶一杯」、「多少錢」、「謝謝」以外的話,這次既然知道自己是老客人,膽子也跟著大起來了,問老闆願不願意讓我照張相貼在部落格裡,老闆很爽快地答應了。

這位就是年輕老闆,看起來年紀不太大,就樣貌論,似乎與我平輩或比我小一點。

但是,錯了。

從我很小有在阿田喝木瓜牛奶的印象起,年輕老闆就長這樣,現在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歐巴桑了,年輕老闆還是都沒變。

長生不老、青春永駐的祕密就藏在木瓜牛奶與水果裡,大家要多喝啊~


有著吉利數字的門牌號碼,真的很好記,有空到台南,來喝杯木瓜牛奶吧!




延伸閱讀: 台南 阿田水果店